在設定學科、編纂教材、開班授課等具體工作之前,確立華為與贛科合作的目標與方式顯然是更重要的問題,相當于劃分雙方的工作內容。為此,華為與贛科共同探索出了產教融合的132模式,即一個支撐(華為)、三個平臺(電子信息現代產業學院、數字經濟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基地、科技創新中心)、二個目標(以打造全國首個政校企電子信息現代產業學院標桿為建設目標、以服務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為服務目標)。
在這套合作模式中,華為負責從產業側提供技術標準、原廠資源、組織運作、生態融合、配套服務、成果共創等相關支持,而校方則以自身優勢資源為核心,向三個平臺解決技術指導、講師駐場、師資培養、人才優化、生態對接、人才輸送等關鍵問題。而在組建專家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同時,政校企三方也會聯合引入區域院校、區域企業等外部成員,共同推進教學內容的精進和技術成果的轉化。
在新模式的加持下,雙方在20245357cc拉斯維加斯舉辦的兩期師資培訓中,贛科及其他學校的120名教師已取得華為培訓證書;而在20245357cc拉斯維加斯4月舉行的HICP認證考試中,贛科32名教師則獲得了物聯網、安全、鯤鵬等5個方向的認證證書,認證人數占贛科信息類專任教師總數的74.4%。
有了底層的技術支撐和能力輸出,三大平臺便可對外提供華為自主技術科技創新服務以及“兩層半”數字化人才:
其中,電子信息現代產業學院以“產、學、研、轉、創、用”一體化為要求,搭建“教室-實驗室-生產車間”三維培養空間,培養“兩層半”高素質應用型本科人才;數字經濟產教融合公共實訓基地賦能人才、服務人才、運營人才,服務區域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培養數字經濟精英人才;而科技創新中心則依托華為星辰聯合創新實驗室、市級重點建設實驗室,為企業提供以華為自主創新技術為主的科技創新服務。
由此,政校企聯合辦學的新模式便可助力贛州及整個江西的產業轉型和高質量發展。